作者:黄胜利
“如今一切有了着力点”,冯永锋说的“着力点”是指环保,他说环保使他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。
现为某中央级党报记者的冯永峰,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,其环保缘始于1997年,当时就职于西藏日报驻林芝记者站的他,恰遇第二期“大学生绿色营”到藏东南调查天然林砍伐情况,期间,绿色营的创始人唐锡阳将冯吸纳为绿色营成员。
然而,真正开始关注环保并付诸行动,得从冯的云南行说起。
2004年底,冯永锋去云南出了几次差,云南当地的生态现状让他触动颇深,并产生了一个想法,将云南的真实生态遭遇写成一个调查报告。
随后,冯永锋先后十多次出入云南,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,由于时间、人手、经费等条件限制,冯写了两个案例,一是云南的大面积生态替换,经济林替换了天然林;另一个是迪庆州的旅游发展,对自然保护与社区保护的共同冲击。最后,这一调查报告成稿为《拯救云南》一书。
虽然调查报告出版给冯带来了很多麻烦,包括其所在单位对他的批评和处罚,但他已对环保产生了莫大的兴趣,并开始专注于此。除了报道领域由原来的科技转为环保外,业余时间,他更是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考察,遍访各界环保人士,多次徒步实地考察众多河流、水源、垃圾填埋场、山林。
在拥有充分的一手环保资料后,冯永锋开始撰写他的第二本环保专著——《不要指责环保局长——从北京看中国城市环保出路》,于今年4月份正式出版。
该书以北京为样本,从“问城”、“问废”、“问湿”、“问气”、“问天”、“问路”、“问荒”等八个方面进行了剖析,以探寻中国城市的环境出路。
正如冯为该书所写的序一样,“不要做一个只会写作的环保主义者”,2007年,是冯重大转变的一年。
2006年8月份,一贯思维活跃的冯永锋产生了一个想法,这个想法成为“自然大学”的雏形(见本报今年4月4日《直面身边的污染》)。
2007年3月17日,这一想法以“走水”的形式在北京开始试行,4月15日“城市乐水行”正式启动,借助于北京地球村、绿家园、绿十字等环保公益组织,厦门、兰州、天津等城市也先后开展“自然大学”活动。
“这所世界上最奇怪的‘大学’能够让激情型社会成为可能。要喜欢大自然,要参与环保,光讨论、开会、培训、下决心,是没有用的,必须亲自到自然界中看,看它们的苦难,看它们的美好。”冯说。
在冯看来,面对没有专职人员、毫无经验、没有经费等困难,这一最初的突发奇想能演变为现在逐渐成型的自然大学,靠的是“激发型社会生态”,即参加自然大学的每个人都正派、坦荡、互相支持,在大自然面前都是学生,都是“大学同学”。
“而传统的管理型社会生态,其金字塔型的竞争机构往往导致人心灵恶化,不可能关注公益,不可能保护自然。”
只要自己在北京,冯永锋一定参加北京的“城市乐水行”,作为一名活动的发起人,也作为一名参与者,通过近10个月的活动,冯与几个铁杆的参与者逐渐形成了一些清晰的“办学”模式:“自然大学”下面可开展数个学院,如水学院、鸟学院、植物学院等,这些学院活动的开展视各个城市的自然环境而定,由当地民间环保组织开展具体学院项目,项目下设教授、班主任、学生会干部、课代表等职务,另外学院还开设有研究中心。
以北京自然大学水学院为例,目前有探路班和考察班,探路班的职责为探清沿途路线情况,以供考察班使用。
班主任从参加足够次数的学员中选拔,负责3个月课表的制订和每次活动的内容设计,另外还负责聘请教授(能够较长时间参加)和客座教授(在每次参加的同学中发现)。
更多的具体事情将由“学生会干部”来分担,他们与班主任一样,都是一次可担任三个月任期,然后改由他人就任。学生会干部分为:宣传委员(包括宣传资料的印制和发放)、文艺委员(路线开发和活动设计)、学习委员(活动总结、资料上传、资料积累、资源共享)、劳动委员(每期活动的后勤保障,比如测水工具、旗帜、标志等)、安全委员(包括沿途的安全防护和医药急救服务)。
课代表则分为测水课代表、文化课代表、生物课代表、社区课代表,他们分别负责每次考察活动中的测量、记录、访问等内容。
虽然“办学”模式渐次清晰,但自然大学仍面临着众多问题,如经费欠缺、缺乏专门的项目官员、活动过程的“课件设计”不够、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度不足、经验仍很欠缺等。
“惟一的方法就是坚持,在坚持中让更多的人进入,与所有的社会资源合作,发挥大家的智慧。”
冯永锋开始乐观地计划着明年可能实现的事情,大量申请各种可能的资金支持,争取31个省会城市和7个计划单列市都能够开展;与中国科协全面合作,尽可能成为其环保科普的一个重要活动。
另外,他正筹办“自然大学研究中心”,即以小额资助的方式,开展一些志愿小组的兴趣调研,比如“北京的坑塘现状研究”、“发现我们身边的工厂”、“全国城市笼养鸟调查”等。
“生活比以前有了着力点,文字与原来相比,更实在,少了漂浮和空洞。”冯平静地介绍着自身的变化。
现在北京自然大学水学院逐渐加入了几名小“大学生”,最小的才6岁。这些孩子在父母的监护下,坚持参加每期的“课程”。活动中,冯永锋时常牵着他们的手,行进在北京的河道边。
|